有些书是值得多读几次的,每一次总有不一样的感触。正如《平凡的世界》,以前都是是慕名而读,印迹感触不深。最近偶然看到一则新闻,习总书记也在谈《平凡的世界》和路遥先生,不禁心生好奇。于是,再度捧读,欲罢不能,继而又读,可谓一读、二照、三思量。三读过后,沉思一会,眼睛是温润的,整个人都陷入了那片黄土地,久久地走不出来。
闭上眼睛,总能看到飘落在陕北原西高中的那场雪,那名叫孙少平的农村少年就在如絮的雪花中珊珊而来。破旧的衣衫和纤瘦的身体,却丝毫掩盖不住他清澈坚毅的眼神和纯真无邪的笑容。仿佛,他就生活在身边。
他,一边啃着那个黑乎乎的“非洲”——“最低档”的学生伙食,一边捧着那些名著心无旁骛地阅读。即便周边是许多的不屑或者轻蔑,他依然自顾自地满心欢喜和满足,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影响他享受文学艺术的愉悦心情。
他,为了心中的梦想,走到完全陌生的黄原城做了一名最底层的揽工汉,在工地上干着最累的活、吃着最差的饭,换来的只是“零钱”。
他,穿上矿工服,戴上矿灯,坐上井梯,过着打炮眼、架棚的单调生活,在这个先进与落后、文明与野蛮、高尚与粗俗交错的时空里,也能够虔诚地提笔与心爱的晓霞交流,庄重地守候着相见的约定。即便混身黑得只剩下眼珠在透亮,他依然自顾自地满心欣喜和满足,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影响他追寻爱情的步伐。
他,生于寒门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;稚嫩肩膀过早地与哥哥一同背负起了养家活口的重担,青春初放就必须面对用血汗去挣钱的现实;与心爱的姑娘冲破世俗牵了手,最终却又只能生死两茫茫;在矿井里遇到意外,虽保住了命却破了相……孙少平的生活从来没有缺少过苦难的陪伴。在苦难面前,他凝视着自己的双手,认真地说:“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,不论什么人,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,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,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,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。”虽然,孙少平所处的大环境离我们愈来愈远,但他的这种精神是可以穿越时空的。
曾经,我也常常在埋怨收费员工作的简单与枯燥;抱怨工资待遇低、离家远……情绪低迷时,曾有幸与一位敬仰的师长对话,她说:“有目标的人在奔跑,没有目标的人在流浪!”师长一言如醍醐灌顶。孙少平不也正是一个奔跑的人吗?在我抱怨的时候,孙少平在哪?他已经在继续奔跑的路上了。要学会用责任和担当来坚守这个平凡的岗位,学会把每一份平凡细小的工作做细做实,学会让平凡的自己渐渐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,原来,我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……